close

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他們曾經作為日本人度過青春期,戰後又生活了七十年。
  因為戰爭,他們失去了親人與朋友,人生也被一分為二。
  本書描繪戰前到戰後數十年間,生活在激烈變化時代的臺灣人,
  希望以他們的人生故事,重新編織成一部有血有肉的現代史。

  「生活在這個歷史斷層中的臺灣人,會是怎樣的心情呢?我想將這些都記錄下來。」

  本書作者大谷渡多年來走訪日本和臺灣的圖書館、資料室,爬梳日本時代的報紙、信件、日記、筆記、檔案,追索蹤跡,口述訪問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親自踏上他們曾走過的上學路,呼吸當時的空氣,尋訪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與記憶的點點滴滴。從2002年開始,他以活躍於1920年代世界舞台的日本自由記者北村兼子為起點,開啟對臺灣的相關研究,2008年開始將研究成果與訪談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陸續出版成書。

  接續前書《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活在日本時代的臺灣人》,大谷渡對十多個臺灣人進行多次口訪、調查收集而來的口述資料,並參照許多日本、臺灣相關研究的史實,結集成書。本書描繪戰前到戰後數十年間,生活在激烈變化時代的臺灣人,希望以他們的人生故事,重新編織成一部有血有肉的現代史。

  本書不僅承繼前書的口訪記錄,並有野心地透過生於日本時代、戰後轉換國籍的臺灣人,發掘他們內心深刻的複雜情感與變化,從而建構出臺灣人從戰前到戰後的精神史。第一章至第四章以傅秀松為主軸,描述她求學、在戰爭時期赴廣東擔任看護婦助手,到她回臺後學習北京話、裁縫、打字、結婚的經歷。她並未忘記在青春歲月中留下美好記憶的日本時代,對於戰後日本政府刻意忽略這群曾為日本國效力的臺灣軍人軍屬感到不平,因而持續地投入平反運動,爭取應有的自尊與權益。大谷渡並透過其夫孫海峰的經歷,導引出中華民國與日本軍方在戰前戰後的合作關係。   

  在第五章以同樣在戰前參加過篤志看護助手的張蕊、李寶玉、李淑容等人的遭遇,描繪在戰前生為日本人為日本效忠,面對戰敗、政權轉換後心境的變化。而第七、八章也是以女性角色為主軸,描述李麗珍與其家族,在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苦難後,又遭逢二二八事件、哥哥與表兄弟遭到射殺的磨難。李麗珍與其妹許麗娟,受到基督教傳教士克莉汀.哈根的感召,在戰後遠赴日本讀書並參與傳教事業。而後李麗珍與其丈夫高俊明牧師一同在臺灣致力於傳道;許麗娟則留在日本,陪同哈根傳教長達四十年。

  除了著重一向被歷史忽視的女性角色之外,在第五章也介紹了張德卿與他的友人,並記錄張德卿在戰爭時期參加「拓士道場」的訓練經驗。第六章中,大谷渡在臺南佳里的總爺糖廠僅憑入眼的兩張照片,戲劇性地牽引出照片裡的主人翁李德樹的多彩人生,記錄他在戰爭時期遠赴日本高座當「少年工」,戰後在糖廠工作、加入樂團的經歷。最後在第九章記錄幾位臺灣人的戰爭經驗與戰後的際遇。

  在日本統治下成長、在戰後又生活了七十年的臺灣人,對那段日本開啟戰爭的過往,以及他們作為日本人而度過的青春期,畢生難忘。因為戰爭,他們失去親人與戰友;戰爭結束後,被國界隔開的他們,也被多數日本人遺忘了。唯有貼近他們的人生與內心,才能觸及這段歷史的真實樣貌。

  人們總會被歷史吞沒,而歷史也總朝著出人意表的方向擺動。大谷渡筆下自然散發著對這些受訪者的感同身受,就像是與時代重新相遇,時代雖曾如此粗礪,夢想雖曾遭受折斷或損傷,但在其溫渥深情的文字下,猶如緩緩擦拭著古老瓷器,曖曖散發著人性的美麗與溫暖之光。

本書特色

  本書以口述訪問和歷史學者的史實考證作為書寫的基礎。作者多年來走訪日本、臺灣等地圖書館、資料室,仔細查閱相關檔案與書籍,藉此對照口述內容,補正受訪者記憶模糊或有疑慮的地方。這些史實考證在本書中以引文穿插,讓讀者更能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作者也親身走訪這些人在日本時代走過的上學路、就讀學校、躲避空襲的場所,溫暖的文字自然散發出對受訪者的感同身受。書中收錄數十張珍貴的老照片,更增添時代氛圍。

名人推薦

  卞鳳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谷渡


  1949年12月出生於奈良,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歷任高等學校、帝塚山短大、阪南大學,現為關西大學教授,專研日本近現代史。著有《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聆聽時代的變奏》、《南方戰線的看護士》、《教派神道與近代日本》、《天理教的歷史性研究》、《北村兼子:熾烈的新聞記者》、《大阪河內的近代》等書,編有《石上露子全集》。

譯者簡介

陳凱雯


  基隆人,現居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著有《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學術論文〈後藤新平與基隆港的興築(1898-1906)〉、〈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的興建與昇格之研究〉等。
 

目錄

推薦序/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卞鳳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譯序
自序       
人物簡介
第一章 終戰的激流與邂逅──傅秀松、孫海峰
第二章 海峽危機與軍人眷村
第三章 從中國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
第四章 國防部、旅行社、「偕行社」──戰後傅秀松的日本情結
第五章 日本統治前後的臺灣人
第六章 製糖工廠遺址的奇遇
第七章 兩個苦難──李麗珍的故事
第八章 與克利絲汀.哈根一起──許麗娟的故事
第九章  戰爭的記憶──各式各樣的人生
後記
參考書目
 
 

譯序

  近幾年,出版界出現了許多書名冠上「你所不知道的」、「被誤解的」等字眼的臺灣歷史書籍,頗為暢銷。這種現象,反映出大眾對於了解臺灣歷史的渴求;另一面,也道出了大眾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充滿陌生感。

  其實這些標榜「不知」、「誤解」的書籍內容,早已在近幾十年中積累了許多論著,臺灣歷史研究也已成為顯學。然而,何以大眾仍舊對這片土地充滿了「不知」與「誤解」?

  究其原因,除了這些嚴肅艱澀的學術文字大多被鎖在研究者的書房裡或研討會中,與庶民生活脫節;另外,就是臺灣長期對於人文歷史教育的不重視。成績取向的歷史教育,強調的是記憶背誦,不僅容易讓人生厭,也連帶地讓學子們對於和自己切身相關的一切歷史敬而遠之。

  ◎歷史教育的缺陷

  臺灣歷史研究曾有過一段很長的斷裂與空白。上個世紀,受制於研究環境與民族史觀,不僅歷史教育難有多元發展。在黨國教育體制下,大眾的歷史記憶也有著嚴重的斷層。對於這座島上曾經歷過的各種人、事、物,我們只能從官方篩選過的零碎片段裡,勉強拼湊出一種模糊的概念。在當時,歷史教育就是愛國教育,歷史研究也必須政治正確。至於那些「不正確」的部份,就理所當然地被隱匿,甚至被扭曲。

  在我的高中時期,國立編譯館版的歷史課本裡,只有兩個部份提到臺灣史。一是第三冊第二十一章,在近代中國史的〈自強運動〉這一段裡,用一節的篇幅敘述沈葆楨、劉銘傳等人在臺的積極建設。再來,就是最後一章〈復興基地的建設〉,講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各項政績。此外,再無其他敘述。

  這中間的斷裂如此巨大,以至於當我進入大學接觸到臺灣史相關課程時,才驚覺那一段對於近代臺灣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都非常重要的日本時代,竟在自己的教育經驗中呈現一片空白。

  解嚴後,臺灣研究興起,過去不能討論的禁忌逐漸瓦解,歷史神秘的面紗得以揭開。在前輩研究者的努力挖掘下,相關史料獲得保存、解讀,為臺灣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些研究,為了立論有據,引入大量的史料或表格數據,使大眾難以親近。學院內也因研究者苦於學術規範與升等壓力,對於史學成果的普及明顯力有未逮。

  雖然這些研究內容也常被教科書採用,但仍擺脫不了「歷史教育,只教強塞硬記」的現實。二○○○年初,我在國中教授歷史科,此時正好是臺灣史單獨編為一本《認識臺灣:歷史篇》教材的時候。但這本照舊依時代遞嬗、政治發展為主軸的教科書,從史前時代講述到戰後,將各種紛雜的臺灣史事濃縮為課綱中僅有一學期、每週僅有一節課四十五分鐘的課程。就教學實務而言,這樣的時間分配明顯不足,實難有多餘時間補充相關資料,更遑論深入介紹這些歷史人物。在有限的授課時間與升學壓力下,老師們只好在課堂上畫重點,要學生背誦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這種教材看似充實,教學卻極度貧乏的課程內容,不僅讓人提不起半點興趣,更像是在讓學生們在誦經似的學習過程中,練習對自身所處的土地、生活的環境抱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

  於是,學生們知道有噍吧哖事件、霧社事件,背誦米糖相剋與皇民化運動,卻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母輩在日本時代如何搭火車上學、聽留聲機播放臺語流行歌曲,或者坐輪船到日本畢業旅行,擠在公會堂裡聽著臺上演講者大談女性主義,在戰爭時期疎開到鄉下躲避美軍空襲,甚至為了「報效國家」,志願或非志願的去南洋當軍夫或護士。

  ◎以人為主的歷史故事

  研究所時期,教授曾要我們對臺灣的歷史分期做一討論。諸如明鄭與鄭氏王國,清領或清治,日據還是日治,這些用語都關涉著史家對於這個時代的評價與立場。而「日本時代」,這個讓臺灣人又愛又恨的年代,這段很難用一種觀點、一種立場就能夠完整表述的歷史,遇到臺灣戰後的政治處境,又讓這樣的情感變得更為複雜難解。

  早期在民族主義的史觀下,對於「日據」時期的一切,講述者大多採取仇視與醜化的態度;到了解嚴後,對於「日治」時期所帶來的現代性與文明,則出現了各種歌功頌德的論調。這兩種極端,讓過去臺灣的歷史研究充滿了對立與衝突,至今仍在歷史教育中屢屢引起波瀾爭端。

  若我們能拋開意識形態,聆聽曾經活在日本時代的人,他們所經歷的生活經驗、青春記憶,是否能稍稍撇除前述的這些成見,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可惜的是,學界雖然累積了許多關於日本時代臺灣人生活經驗的口述、訪談成果,但談到把這些研究以通俗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卻起步甚遲。

  本書作者大谷渡為關西大學教授,出生於一九四九年日本奈良縣,專長為日本近現代史。他早期主要研究近代日本教派神道之天理教,而與臺灣相連的契機,是開始研究一九二、三○年代活躍於世界舞台的日本自由記者北村兼子。他於一九九年出版《北村兼子:熾烈的新聞記者》(北村兼子 炎のジャーナリスト)後,為了繼續追溯北村兼子對當時東亞的觀察,於二○○二年來臺找尋相關資料,並撰寫〈北村兼子與林獻堂〉、〈北村兼子與臺灣〉等論文,連接了日本與臺灣的關聯性。隨後他多次來往於日本臺灣之間,其足跡除了各大圖書館之外,也採訪許多大正、昭和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之後,他將研究成果與訪談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陸續將其研究改寫出版。二○○八年的《台湾と日本: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人びと》、二○一五年的《台湾の戦後日本:敗戦を越えて生きた人びと》,透過這些書,向日本國內介紹這些曾經活在日本時代、與日本關係甚深的臺灣人故事。

  《台湾と日本: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人びと》一書已於二○一七年中譯為《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活在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書中以北村兼子至臺灣進行幾次訪問,對於臺灣在日本殖民時代民族運動的觀察等,延伸到她來臺所接觸的人,包括林獻堂、蔡阿信、彭華英等人爭取民族運動與民主的過程。作者並將人物逐步擴大至日本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同漣漪般,一圈一圈地,從他們的人生歷程,牽引出日本與臺灣之間深刻的關聯。

  而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承繼前書的口訪記錄,並有野心地想要透過生於日本時代、戰後轉換國籍的這些臺灣人,發掘他們內心深刻的複雜情感與變化,從而建構出臺灣人從戰前到戰後的精神史。本書的第一章至第四章以傅秀松為主軸,從她的求學過程、在戰爭時期響應徵召遠赴廣東擔任看護婦助手,因戰敗進入集中營,輾轉回到臺灣,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統治政府。然而她學習北京話、裁縫、打字技術,努力適應戰後臺灣社會;又邂逅曾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國軍孫海峰,婚後活躍於婦聯會。她沒有忘記在青春歲月中留下美好記憶的日本時代,與日本友人、工作同僚仍保持密切往來;但也對於戰後日本政府刻意忽略這群曾為日本國效力的臺灣軍人軍屬感到不平,持續地投入平反運動,爭取應有的自尊與權益。作者並透過其夫孫海峰的經歷,導引出中華民國與日本軍方在戰前戰後鮮少人知的合作關係。

  接續傅秀松的故事,作者在第五章以同樣在戰前參加過篤志看護助手的張蕊、李寶玉、李淑容等人的遭遇,描繪在戰前生為日本人為日本效忠,面對戰敗、政權轉換後心境的變化。而第七、八章也是以女性角色為主軸,描述李麗珍與其家族,在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苦痛後,又遭逢二二八事件、哥哥與表兄弟遭到射殺的磨難。李麗珍與其妹許麗娟因受到基督教傳教士克莉汀.哈根的感召,在戰後遠赴日本讀書並參與傳教事業,在人生的道路上交錯後,又各自追尋人生之路,唯一不變的是對信仰的堅持。李麗珍與其丈夫高俊明牧師一同在臺灣致力於傳道;許麗娟則留在日本,陪同哈根傳教長達四十年。

  除了著重一向被歷史忽視的女性角色之外,作者在第五章也介紹了臺灣好友張德卿與他的友人,並記錄張德卿在戰爭時期參加「拓士道場」的訓練經驗。另外,在第六章中,作者在臺南佳里的總爺糖廠僅憑入眼的兩張照片,戲劇性地牽引出照片主人翁李德樹的多彩人生,記錄了他於戰爭時期遠赴日本高座當「少年工」,戰後在糖廠工作、加入樂團等經歷。最後,作者在第九章將曾經訪問而未能刊行的人物,列舉他們的戰爭經驗與戰後的際遇,並在文末有感而發的表示,這些書中的人物,很多已經無法再見,急切呼籲這些口述調查需要及時進行。

  ◎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本書第二章提到的婦聯會,近年屢以黨產問題見於新聞媒體;當時的模範眷村婦聯一村,卻是被強迫拆遷的新北市大觀社區前身。歷史,俯拾即是。

  在翻譯本書的同時,恰巧有機會參與中研院臺史所鍾淑敏教授的臺灣兵影像記錄計畫。正如大谷渡教授在書末的呼籲,為了能即時留下這些珍貴記錄,計畫團隊聯繫了許多在戰爭時期參與戰爭的軍人、軍屬與看護助手等臺灣人。可惜的是,有些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允許最終無法受訪,有些甚至因無法再見而抱撼。接受訪問的老先生、老太太年齡幾近百歲,他們參與戰爭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人是賭一個能到海外見世面的機會,選擇遠赴中國擔任看護助手,幸運地從戰地平安返臺後當了醫師娘,從而改變了一生際遇;有人是為了脫離貧窮受薪水所誘前往南洋當軍屬,其後半生在日本、臺灣、中國之間不停擺蕩,至今仍為日本賠償問題而馬不停蹄。

  這些上個世紀所發生的故事,從他們口中所描繪卻是歷歷在目。不禁自問,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能否有勇氣面對戰爭帶來的磨難?經歷政權轉換,能否堅持信念活下去?而這些問題,這個世代的臺灣人是否也仍需面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8004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七章 兩個苦難──李麗珍的故事(節錄)
 
◎到日本留學
 
二二八事件後,李麗珍的父親許水露成為彰化長老教會的牧師,攜家帶眷從高雄搬到彰化。李麗珍轉到彰化女中,從初中二年級第二學期念到三年級畢業。進入高中就讀一年後,二年級時前往日本教會的高等學校留學。
 
臺灣的教會在日治時代,就與日本教會關係緊密。臺灣的長榮中學校與長榮女學校是長老教會的學校,戰爭時是由日本的長老教會派遣校長與老師來臺灣執教。李麗珍的姊姊就讀長榮女學校時,校長是番匠哲夫,與父親許水露是朋友。戰爭時期,番匠哲夫校長回到名古屋的教會學校金城學院;戰後,李麗珍恰巧是前往這所金城學院留學,可見她與教會有著奇妙的緣分。
 
李麗珍之所以留學日本,與她父親從高雄教會異動到彰化教會,拜訪「斯堪地那維亞自由基督徒使節」的挪威女傳教師克絲汀.哈根(Kirsten Hagen)直接相關。
 
哈根是本來要前往中國大陸傳道的挪威宣教團的團員,因為遇到共軍佔領大陸,宣教團因此移到臺灣。由於臺灣當時已經有很多教會了,宣教團的挪威本部認為沒有留下宣教的必要,催促她回國。但哈根抱持著「將自己奉獻給亞洲」的想法,決定前往教會較少的日本傳道。
 
李麗珍當時相當仰慕單身的哈根女士。赴日本傳道前,哈根與李麗珍的父親會談遊說,讓李麗珍帶著妹妹一起到日本唸書。為了在傳道地先安頓好,哈根先出發到日本,之後不久,就叫李麗珍姊妹過去。
 
李麗珍姊妹的留學地點,根據哈根的傳道地點來決定。若鄰近東京,就去青山學院,若為名古屋,就選擇金城學院。最後,哈根決定在尾張瀬戶 傳道,李家姊妹便在名古屋的金城學院高等學校留學。留學期間的餐費與生活費,由哈根負責,學費由家人支付。
 

 

 

 

... 日前,江蘇印發《大氣污染工況用電監控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 5.PEMS技術要求 5.1現場端採集設備要求 5.1.1採集設備應採用一體化、小型化設計,除總表、母線槽分路、銅牌出線分路、或300平方毫米以上電纜出線分路外,其它分路數據需採用1:1直傳方式儀表(一次側數據直采直傳)。銅牌出線分路或300平方毫米以上電纜出線分路可採用互感式儀表。設備應在醒目處標識產品銘牌,銘牌標識應符合GB/T13306的要求。 5.1.2設備電路板及接線端子應滿足「三防」要求。數據採集傳輸儀外殼應耐腐蝕、密封性能良好、表面無裂紋、變形、污濁、毛刺等現象,表面塗層均勻、無腐蝕、生鏽、脫落及磨損現象。產品組裝堅固、零部件無鬆動。按鍵、開關等控制靈活可靠。 5.1.3因現場環境複雜惡劣,為確保現場工況安全及設備通訊穩定可靠,設備須採用無線自組網通信技術,現場傳輸距離不小於300m;須支持編碼糾錯及自動跳頻技術,數據傳輸誤碼率應不大於10-5,保證通信穩定。現場不得敷設通信線纜。採集設備外部不得有數據傳輸線纜,以防受腐損壞及引發事故風險。 5.1.4現場端採集設備須滿足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技術標準要求,取得國家市場監管部門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認證報告、市場監管部門關於數據精度(有功不低於1.0級)的檢測報告。須具備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不得採用仿製或侵權等有損安全的設備,並定期抽樣檢定。 5.1.5 外部電源停止供電後,後備電源可以持續供電,持續工作時間不低於6 小時;外部電源正常供電時,可以對後備電源充電。 5.2 採集點安裝要求 ... 5.2.1勘察要求 在安裝之前,現場施工單位需要到排污單位現場,對排污單位進行現場勘察,完成填寫勘察點位表《大氣污染工況用電監控系統現場勘察表》(格式見附I)。 現場勘察點位須與生態環境部信息公開網站公布的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副本所公示的排口及治理工藝一致,現場工藝調整或升級的需與現場情況保持一致。應包含以下點位類型: (1)總體用電信息:總體用電信息是排污單位生產情況的體現,對停限產、錯峰生產監控具有重要意義; (2)生產設施:參與停限產的生產線、反應釜及主要生產設備必須全面監測,為停限產、錯峰生產提供量化評估及精準管控。 (3)產污設施:產生污染的設施監測須全覆蓋; (4)治污設施:環境治理設施監測須全覆蓋。 以上監測內容為系統應用提供重要數據來源,是平臺發揮價值的前提條件,排污單位和建設方必須認真對待,確保數據真實完整,對於監測不全的建設單位和排污單位,將嚴格考核處理。 5.2.2安裝調試要求 在安裝調試過程中,應按照已備案的《大氣污染工況用電監控系統現場勘察表》進行安裝調試,安裝調試應避免對排污單位安全生產和環境造成影響,安裝調試人員必須有相關的操作資質(電工證等),滿足電力施工相關要求,保障安裝工藝,對排污單位原有的用電線路不造成影響。 (1)現場端設備供電開關通常集成在一個專用機櫃(如防爆櫃)中,採集設備應準確安裝在對應開關位置,無強電源引出,滿足防爆櫃密閉要求。無法安裝在用戶既有櫃體內的,現場可增加不低於用戶現場防護等級的防爆箱體,引出部分應通過PG防水接頭由金屬軟管保護。 (2)現場端採集設備安裝在室內的,工頻運行直接安裝開關出線位置,變頻運行的需安裝在變頻器進線側。 (3)現場應能為數據採集傳輸儀不間斷提供可靠的電力負荷,安裝在戶外的應配備完善規範的接地裝置和避雷措施或在避雷保護範圍內,安裝位置不能位於通訊盲區,確保上下行數據傳輸穩定,同時應具備防盜和防止人為破壞的設施。 (4)現場安裝設備適應環境的能力應符合GB/T 17214.1的要求,抗振動性能應符合GB/T6587.4的要求,抗電磁干擾能力應符合GB/T 17626.2、GB/T 17626.3、GB/T 17626.4、GB/T 17626.5的有關要求。 (5)現場實施單位應規範操作,文明施工,加強施工管理,服從排污單位內部安全規定,杜絕不良行為,預防安全意外事故的發生,提高施工隊伍的綜合素質,確保現場施工順利進行。 (6)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貫徹執行有關安全施工的各項法規、標準、規程和文件精神的要求,從技術上、組織上、管理上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安全監督,解決和清除各種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發生。 (7)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保證體系,明確現場施工中的各級領導、職能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工人在管理和施工中安全責任。 (8)現場施工單位應配足配齊專職安全技術人員,安全技術人員應保持相對穩定,具備業知識、身體健康。 (9)進入施工現場的所有人員必須戴安全帽,著裝應符合有關規定。加強勞動保護用品的發放、管理和監督使用,對於特殊防護用品和公用防護用品、安全帶、安全網等,必須設專人負責管理。現場必須豎立、標示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警示牌。 (10)現場實施單位嚴格按照需方的技術要求和安全施工要求開展工作,制定應急方案,現場一旦出現問題或異常情況,第一時間上報並及時妥善處置。 5.3 功能要求 5.3.1 現場端監控系統 現場端監控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基礎數據來源、向中心端平臺傳輸分析處理後的數據、支持多種方式查詢現場數據,安裝預測污染物排放的模型軟體後分析處理輸入模型數據和模型輸出數據。 排污單位總體用電情況信息錄入,同時實現排污單位產污、治污設施的管理,以及產污、治污設施生產工藝上的啟停聯動關係,越限閾值等。可管理排污單位基本信息、聯繫人信息,以及在地圖上查看排污單位具體位置。 5.3.1.1 數據採集 監測終端採用無線通訊方式組網,可採用LoRa、寬頻載波、RS485、紅外等技術,數據採集儀支持GRPS、乙太網等。 5.3.1.2 數據遷移 為保證現場端數據採集的穩定、持續及完整,數據採集傳輸儀在停電或故障情況下,其所屬的現場端採集設備,可以向其它的數據採集傳輸儀進行組網傳輸。數據採集設備在維護更換時,歷史數據需支持備份還原。 5.3.1.3 數據存儲 存儲單元應具備斷電保護功能,斷電後所存儲數據不丟失,數據存儲時間不低於30天,可通過磁碟、U 盤、存儲卡或專用軟體導出數據。監測終端接收到下發的初始化命令後,應對硬體、參數區、數據區初始化,參數區置為預設值,數據區清零或清除。命令執行時,監測終端應保證初始化事件記錄不被清除。 5.3.1.4 數據設置和查詢 監測終端可通過現場端數據採集儀查詢實時數據、事件告警信息;設置和查詢配置參數、限值參數、通信參數等,可查詢監測終端硬體版本號和軟體版本號。 5.3.1.5 事件及報警功能 事件及報警功能可配置,事件包括: 停/上電、電壓迴路異常、清零指定數據、電流迴路異常、電壓越限、電流越限、電壓不平衡度越限、電流不平衡度越限、諧波電壓畸變率越限、參數變更、校時、狀態量變位、諧波電流有效值越限、非電氣量越限等。 5.3.1.6 數據傳輸 與中心端監控系統的通訊協議應符合HJ 212 標準要求,並符合本技術指南「6.信號採集與傳輸」部分的相關要求。 5.3.1.7 數據判定 利用監控生產設施和治理設施的關鍵參數、數據統計分析、數學模型等方法判定設施的運行狀態和CEMS 監測數據的可接受性。 5.3.1.8 安全管理 應具有安全管理功能,操作人員需登錄工號和密碼後,才能進入控制介面。安全管理功能應為二級系統操作管理權限。 5.5.1.9 自動恢復 設備開機應自動運行,當停電或設備重新啟動後,無需要人工操作,自動恢復運行狀態並記錄出現故障時的時間和恢復運行時的時間。 5.3.1.10 運行指示 設備應有電源、運行、故障、報警狀態的運行指示。 5.3.1.11 後備電源 現場端應配備後備電源,當外部電源停止供電後,後備電源可以持續供電,持續工作時間不低於6 小時;外部電源正常供電時,可以對後備電源充電。 5.3.1.12 其他功能 按有關標準的規定標識數據,提供多種報告和數據匯總表(如:CEMS 排口監測數據與PEMS工況監控數據一致性的邏輯比對,CEMS 排口監測數據與物料衡算結果的比較,CEMS 排口監測數據與數學模型預測數據的比較,有關標準、文件(指令、辦法)規定提交的報表等);向中心端監控平臺傳輸信息,發出和應答指令。 5.3.2 中心端監控系統 中心端監控系統可以統一對現場監測設備進行管理,更改配置參數、調整採集頻率、設置產污、治污設施與現場監測設備的關聯關係。 現場端採集設備數據上傳至中心端監控系統後,中心端應立即對數據進行預處理,根據上報的電壓、電流、功率因數、功率等數據進行數據稽核,剔除異常數據後將數據推入待處理隊列。數據處理模塊從待處理隊列提取數據後根據關聯關係判定生產設備、治理設備的啟停狀態,並根據設備的主備關係、運行周期綜合得出治理設備異常關停的結論。 對於停限產、削峰等用途的監測點,應能使用設備運行功率判斷啟停狀態,使用定義的時段用電量判斷周期運行情況,使用劃分監測點群組的方式判斷一組監測點的停運比率,進而得出停產、限產、削峰等指令執行情況的判定結論。 中心端監控系統具有治理設備運行異常、停限產執行異常、削峰績效的統計功能,可以查詢發生異常的排污單位名單,並能通過圖表的形式直觀表達異常發生時的情況。同時提供異常排污單位填寫異常發生原因、上傳現場照片、對異常情況進行說明的功能。 中心端監控系統可以對各地區已安裝監控設備的排污單位進行統計、通過地圖的形式展現排污單位分布情況、查詢排污單位信息。可以對各排污單位、生產設備、治理設備的用電數據進行查詢,可以按地區、行業進行統計、對比,可導出數據報表,可以對登錄系統的帳號進行管理、分配使用權限。 5.3.2.1 檔案管理 中心端監控系統可對排污單位、生產設備、治理設備、採集點、數據傳輸儀、監測點及生產設備與治理設備,生產設備、治理設備和監測點關係,並對生產設備、治理設備設置過程異常報警閾值和判定規則、算法,數據傳輸儀上傳數據要滿足《 污染物在線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HJ212)及相關監測因子要求,包括:設備唯一標識(MN)、系統編碼(ST)、電氣類工況監測因子(TN)等。 5.3.2.2 數據採集 中心端監控系統可保存監測點上報的數據,並對監測點缺失的數據進行補采,並對異常數據進行校驗、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5.3.2.3 數據計算與分析 中心端監控系統根據排污單位檔案對監測點數據進行清洗、計算、分析和判定,對異常數據產生報警。 5.3.2.4 異常告警 中心端監控系統可實時推送現場監測點和中心端監控系統的報警內容。 5.3.2.5 異常申報 排污單位可通過中心端監控系統對異常問題進行申報。 5.3.2.6 輔助決策 中心端監控系統通過對工況用電監控的數據分析,為環保局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gRn5J2K.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1880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和平新髮型設計推薦髮廊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台中西屯日韓髮型推薦染髮髮廊台灣大道附近耳圈染髮專業染髮燙髮髮廊台灣大道附近英倫風格的質感男仕理髮推薦髮廊
北屯美式沙龍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神岡髮色去色處理推薦染髮髮廊 歐美感挑染推薦台中染髮推薦烏日秋冬髮色怎麼選推薦染髮店 勤美誠品附近解決布丁頭髮廊推薦髮廊 PTT推薦的台中護髮染髮燙髮推薦潭子八字劉海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大雅解決布丁頭髮廊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男士理髮推薦新光三越附近解決布丁頭髮廊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勤美誠品附近染髮有助美白膚色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客製質感溫塑燙髮台中燙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這個其實很大推 的頭像
    這個其實很大推

    這個其實很大推

    這個其實很大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